查看原文
其他

从这条街望去,可以看见整个苏联

约书呀er 明白知识 2021-06-30

△△△ 点击上方音频,收听作家、电影制作人陈冠中讲读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精彩片段。收听完整音频,扫描文末海报二维码

如果你去莫斯科旅游,有个地方一定不要错过。
它是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一条街道,名叫阿尔巴特街(ArbatStreet)。1799年,俄罗斯文学之父」普希金就降生在这条街上的一户贵族家庭,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初12年的时光。
1831年,也是在阿尔巴特街,普希金如愿迎娶了心上人娜塔丽娅·冈察洛娃。
作为俄罗斯名人荟萃之地,阿尔巴特街上不仅有普希金故居,还留下了作家托尔斯泰、航天员加加林等人的痕迹。这条不过几百米长的街道,既汇集着浓郁的俄罗斯传统风情,又在文明的流逝与变迁中染上了现代的气息。
可以说,阿尔巴特街是俄罗斯历史的一面镜子,它见证了一个国家在蒙昧和启蒙中逐渐走向现代的历程。
前苏联作家安·雷巴科夫正是选取了这段历程中尤为复杂而惊心动魄的一角,写成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,让世人体会到1930年代的苏联岁月。

01.
「生不逢时」的好书
1987年,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首次在苏联出版。当时,距离雷巴科夫创作这本书,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。
不能出版的原因很简单。1960年代初,从「斯大林时代」延续下来的思想控制余威仍萦绕在苏联上空。即便到了70年代,它也因为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,也一直被划入「禁书」之列。
▲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
作者:[苏]安·雷巴科夫
译者:夏仲翼、刘宗次
出版社:译林出版社
出版时间:1998年

偏偏雷巴科夫又是个十分「执拗」的作家,不愿意该书先在国外发行。十几年间,他一边等待,一边为了让这本小说在苏联面世而不停地交涉与奔波。
等到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,苏联出版风气有所放松,长期藏于「地下」的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才终于见到了阳光,并且轰动一时。
然而这漫长的等待,也让雷巴科夫错失了吸引国外读者的时机。
如果说60年代,国际社会还对苏联的国内情况充满了好奇,到了80年代,随着大量苏联小说不断涌进各国图书市场,苏联在人们眼中已不复昔日的「神秘」。
著名作家、电影制作人陈冠中老师在为「明白」导读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时不无感慨地说,它没能得到应有的关注,「各个时代的读者都把它错过了」。

在陈冠中老师看来,这对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来说是遗憾的,对读者来说是可惜的。因为这是一本优秀地反映1930年代苏联共产革命的现实主义小说:
「我觉得我自己看完之后,真的理解了苏联在30年代的情况。我自己虽然看过很多关于苏联的书,但是这本书看完之后,整合了我很多对苏联的想法。」
陈冠中老师在导读中也提醒,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问世仅四年之后,苏联就解体了。一个时代的历史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▲1991年12月21日,苏联国旗和俄罗斯国旗的交替。

我们如今阅读这本书,不仅是对30年代苏联社会的回顾与审视,也能体会到苏联消逝前的最后印记。

02.
苏联青年「变形记」
阿尔巴特街上的故事,围绕着1930年代的一群莫斯科青年而展开。
小说的主人公萨沙,是一个开朗、正直,又倔强多情的青年,本该有着无限的人生可能,却因突然背上莫须有的政治罪名,年纪轻轻就身陷囹圄,还被流放到了偏僻荒远的西伯利亚。
而这一切,都与作者雷巴科夫本人的经历惊人地吻合。他曾就读于铁路运输工程学院,22岁时被流放至西伯利亚,做过司机,当过机械员和工程师,甚至还上过前线打仗。
▲安·雷巴科夫(阿纳托利·纳乌莫维奇·雷巴科夫)(1911-1998),苏联、俄罗斯作家。

或许正是因为这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历,才使雷巴科夫得以成功地将萨沙塑造成一个鲜活而有个性的人物,成为一个时代苏联青年的典型象征。
不只是萨沙,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还刻画了一群成长中的青年。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,他们可能并不完美,但在雷巴科夫笔下,正是这些人的故事,真实地还原了30年代苏联社会的历史面貌。
他们作为苏联革命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,意气勃发,怀着投身社会的希望,为建设一个更好、更理想的社会而努力和奋斗。
但是,他们的命运如何?面对打击,他们会继续保持热情还是就此消沉?他们从时代中得到了什么,又失去了什么?
跟随人物的命运线索,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被牵动,既为他们担心忧虑,也不断去探索与思考。
陈冠中老师认为,小说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这里。
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虽然是一个文学性的故事,但它朴实而真切地反映了小说里一代年轻人的成长与「变形」,从而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悲喜离愁。在这本书的序言里,译者刘宗次这样写道:
「《儿女》给我们掀开了这段历史的新的、痛苦的一页。当成千上万像萨沙这样的青年男女为了理想和信念做出忘我奉献时,他们头上已经乌云密布。一场以「理想」和「信念」的名义进行的对理想和信念的野蛮践踏正在酝酿之中。」
可以说,雷巴科夫用一本沉重的小说,记录了这个痛苦的年代。

03.
历史比小说更荒诞
为什么会出现这个「新的、痛苦的」年代?雷巴科夫既隐晦又直白地给出了答案。
在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里,萨沙的经历和命运是其中一条主线,而另一条主线,是对斯大林心理的探究与剖析。
一个普通人,一个统治者,这两条看似不相干的线索,却自始至终交织缠绕在一起。
雷巴科夫不仅关注上层统治者的作为,也关心被统治的普通百姓的境遇;不仅心怀对大众的同情和担忧,更重视去剖析导致他们命运背后的深层原因。
对历史的玩笑和悲剧,雷巴科夫并没有直接抛出解释和结论。小说以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之死结尾,但并没有写明是谁指使杀害了他,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「历史谜题」。
但如果耐心读完整部小说,答案便会自然地浮现在读者心中,无需多言。陈冠中老师在讲读时特别指出,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。
现实主义离不开现实。拥有波折人生的萨沙,是1930年代苏联青年的缩影。雷巴科夫通过对一个个小人物的塑造,为历史注入了丰满的血肉。
历史并不仅是「帝王将相」的故事,它更依赖于每个平凡人生活的书写。从一条短短的阿尔巴特街上,我们可以「看见」整个苏联,它的激情与疯狂,瞩目与黑暗,真实而又荒诞。
▲阿尔巴特街普希金故居

历史不就是这样?
历史的长河里,有大人物,也有小人物;有伟大的创举,也有可叹的悲剧;有轰轰烈烈的故事,也有安静平凡的岁月。
最重要的,历史应当是真实的。我们必须正视历史,才能在历史中找到走向未来的道路。
雷巴科夫也在1987年答记者问时说道:
「我要说的话都写在小说里了。我写的一切都可以用文件来证实,虽然作家有权虚构......我明白我是在写什么以及人们将怎样来读它。」
既然一切都在小说里了,那就去读吧。
欢迎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,收听陈冠中老师关于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更多精彩解读。👇👇
更多精彩文章回顾▽
「明白知识圈·第二季直播」即将开始,全年48场精彩直播等你前来。
2019年11月19日-28日活动期间,老用户原价298元,现价158元。
2019年11月19日-24日活动期间新用户原价298元,现价198元。
👇👇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,立即享受限时特惠。
👇爱智慧的学友,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,进入明白知识店铺学习吧📖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